首页 >> 文房四宝 诗词歌赋 国画意境 翰墨飘香 世间美玉 茶香清远 高山流水 传统文化 闲庭雅趣 余音绕梁 
缘聚知音
缘名:
密码:
验证码:
斋主致言
静心斋里自言:

在这方清心无扰之处,静静拂尘拭土,等你到来。共泡一壶清茗,剪一窗红烛,赏一树梅花,听一曲筝音,读一册安宁,阅一页悠然,览一札风情,品一卷才气...

www.jingxinzhai.cn

风来疏竹,风过而竹不留声;雁度寒潭,雁去而潭不存影。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,事去而心随空。  

水流而石无声,得处喧见寂之趣;山高而云不碍,悟出有入无之机。 

徜徉于山林泉石之间,而尘心自息;夷犹于图画诗书之内,而俗气潜消。故君子虽不玩物丧志,亦常借境调心。  

古德云:竹影扫阶尘不动,月轮穿沼水无痕。吾儒云:水流任急境常静,花落虽频意自闲。人常持此意以应事接物,真心何等自在。  

静心斋(www.jingxinzhai.cn)
闲庭雅趣
·龙凤呈祥
·自由行走的花
·明月千里寄相思
·柔美古筝曲-云裳诉
·《孟子》成语、俗语
·新春贺:红梅在枝画不尽,依然新白抱新红
·采莲
·梅兰竹菊四君子
·vitas--鹤之泣
·中国古典舞蹈--云裙水袖
·十九首经典民歌联唱
·一首典雅的曲子-夜莺
·怎样欣赏书法
·康熙教子庭训格言
·丹青翰墨联
·清照词意之一剪梅·月满西楼
·黄梅戏-打猪草
·《闺训千字文》--清·佚名
·古典舞-小城雨巷
·幽梦影(卷二)
·古典舞—千手观音
·经典谚语
·中国传统艺术插花的意境
·黄梅戏-天女散花
·和兰花在一起
·用印常识
·为你而来
·云水禅心之古寺夕照
·千古名言集粹
·名贤集
·朱子治家格言
意随悠然
      古人说下墨与发墨


米芾《砚史》一“用品”:“器以用为功。……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,色次之,形制工拙又其次,文藻缘饰虽天真,失砚之用。”
米芾《砚史》有时也已意识到后来所谓“下墨”与“发墨”的区别。其三“唐州方城县葛仙翁岩石”云:“稍磨之,墨已下而不热……。若石滑,磨久墨下迟,则两刚生热,故胶生泡也。此石既不热,良久墨发生光,如漆如油。……岁久不乏,常如新成,有君子一德之操。” 此所述,分明已见“下墨”与“发墨”之别。但尚未有“下墨”说法,而为“墨下”、“墨已下”云云。别处还有其他说法。
此唯言“石理发墨”,为砚石质量之最要者。《砚史》所述诸砚,以“发墨不乏”为佳评,屡屡见。
米芾《砚史》十一“潭州谷山砚”:“得墨快,发墨有光。”
十三“归州绿石砚”:“得墨快,渗墨无光彩。” 说法又异。“墨下”即“下墨”又见说为“得墨”,“发墨”似乎又作“渗墨”。
然而,米芾《砚史》十六“苏州褐黄砚”称:“理麄发墨,不渗。”
按诸用砚常识,石理粗则“下墨”快而“发墨”不好,米芾在此却说成“理麄”而“发墨”,不过“不渗”。如果不胶着于字面,米芾并未说错,只是概念与前不一致罢了。
《砚史》二十六“性品”复概言之:“大抵四方砚,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,扣之声低而有韵,岁久渐凹;不发墨者石坚,扣之声响,稍用则如镜走墨。”
可见,笼统而言研墨于砚产生墨汁的情况,还是用“发墨”,与其屡屡所说“发墨不乏”相合。
米芾《砚史》所见相关者,大体如上。以后再看他家之说如何。
南宋陈槱《负暄野录》卷下“论笔墨砚”:“砚贵细而润。然细则多不发墨,惟细而微有铓锷,方其受墨时,所谓如热熨斗上搨蜡,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,斯为上矣。”
此谓“发墨”,当为后人之谓“下墨”也。或笼统言之,为经研磨而较快地成墨汁。
南宋赵希鹄《洞天清禄集》“古砚辩”言及“歙溪龙尾旧坑”砚石时谓:“细润如玉,发墨如泛油,并无声,久用不退锋,……”
言及“黒石金星”时谓:“色漆黑,细润如玉,隐隐金星,水湿则见,乾则否。发墨如泛油,无声,久用不退乏……”
与米芾《砚史》之屡赞“发墨不乏”为近。
其言及“洮河绿石”时谓:“润如玉,发墨不减端溪下岩,……”
则笼统言之,似亦称“发墨”。
比赵明诚小一辈,生于北宋末的金石家洪适曾集刻几种说砚著作,其中有著者佚名的《歙砚说》一卷,当为北宋人著。内有说及螺纹砚者,可注意者如下——“粗罗纹稍细者,易为磨墨;细罗纹稍坚者,最能发墨。或以为易磨墨为发墨,非也。唯蔡君谟论得其要。墨在砚中,随笔旋转,涤之泮然尽去,此乃石性坚润,能发起,不滞于砚耳。”
米芾《砚史》已经言及“墨下”、“得墨”与“发墨”的区别,此见已经把“以为易磨墨为发墨”作为误见提出了。
虽经《砚史》、《歙砚说》之明言,世人说砚,犹自以“发墨”概言之。同出宋人手可能稍晚而著者佚名的《端溪砚谱》说及诸砚,屡见——
“虽润,亦不发墨。”
“润不及坑石,而发墨胜之。”
“坚润不及,发墨胜之。”
“极润,不发墨。”
“嫩石细润发墨。”
作《端溪砚谱》的,当属行家,其用语亦如此。
砚作为读书人一日不可离的主要文具之一,而且是长相随的耐用品,久来受重视。至明清间,文人学士好砚蓄砚之风更盛,相关著作因而亦多,即使没有专门著作,他们的文集中也多有或多或少的砚铭文字。我无力一一爬疏,只能就手边见到的举其一二以略见一斑。
屠隆《砚笺》之“研”:“研以端歙为上。古端之旧坑下岩,天生石子,温润如玉,……磨之无声,贮水不耗,发墨而不坏笔者,为希世之珍。……端取细润停水,歙取缜涩发墨,兼之斯为宝矣。”

 

发表评论
大名:
Email:
评论:
验证码:
 

   版权:静心斋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静心斋联系电话:tel静心斋本站法律顾问:姜文杰律师
静心斋MSN:0531_6621268_com Email:@hotmail.com
浏览次数 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