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使用玉器的事例,零星地记载于史书之中,主要内容又多是礼器的使用,如用玉礼天地四方、奠玉币、捂圭、佩玉等方面的制度,其他方面的记载则很零散。《左传》一书用了较多的篇幅记载春秋时期用玉的事例,这些事例涉及的方面较广,既有各诸侯国之间以玉交往,又有当事人的态度、表现,对后代的用玉制度也有较大影响。
授玉与受玉
授玉不是一般的赏赐,而是一种礼法制度。授玉与受玉,为执行这种礼仪的双方。《左传-成公三年》:“齐侯朝于晋,将授玉,,谷克趋进日:‘此行也,君为妇人之笑辱也,寡君未之敢任'。”齐侯到晋国朝见晋侯,将要举行授玉礼时,晋国的郜克站出来阻挠,认为晋国国君不敢当,因而这种授玉是来访者向被朝见者进行的,而且是一种重礼。行授玉礼.有严格的制度和隆重的仪式,这一点《左传·定公十五年》有记载:“十五年春,邾隐公来朝,子贡观.焉。邾子执玉高,其容仰,公受玉卑,其容俯,子贡日:‘以礼观之,二君者,皆有死亡焉。夫礼,生死存亡之体也,将左右周旋,进退俯仰,于是乎取之,朝祀丧戎,于是乎观之,今正月相朝,而皆不度,心已亡矣。嘉事不体,何以能久,高仰,骄也,卑俯,替也。骄近乱,替近疾,君为主,其先亡乎。'”邾隐公到鲁国朝见定公,行授玉礼,邾子为授玉一方,把玉高高举起,仰着脸,定公为受玉一方,俯着脸接受了玉,态度卑微。子贡评论这件事,认为双方都不符合礼的要求,高仰者是骄傲,卑俯者是衰退,骄则乱了礼法,衰退则近于疾病,因而两个国君都不会长久了。从这里,我们知道受玉礼大致为执玉一方及受玉一方,双方都应保持一定的仪容。
花卉片 明 玉质:和田灰白玉 规格:长4.1厘米宽4厘米厚0.4厘米 市场参考价:RMB500~700元 鉴评:玉呈灰白,有玉肋纹,表面见古代工艺抛光后的橘皮纹,单面工正面减地浅浮雕花卉,具立体写实感;刻线较流畅且具力度。背面毛底,并见切割痕。上下横向牛鼻孔。
《左传·僖公十一年》:“十一年春,晋侯使以平郑之乱来告。天王使召武公、内史过赐晋侯命。受玉惰。过归,告王曰:‘晋侯其无后乎,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,先自弃也已,其何继之有?礼,国之干也;敬,礼之舆也。不敬则礼不行,礼不行则上下昏,何以长世'。”晋侯派人向周襄王报告军郑作乱之事,周公派召武公、内史过赐给晋侯瑞命,瑞命是诸侯即位时天子赐给诸侯的一种玉,可能是圭或璧,是一种极高的赏赐,可是晋侯接受赐玉时懈怠缓慢,不以为意,表现出不敬的样子,使臣回报了周王,并对晋侯的无礼表示不满。这里讲的受玉是接受国王的赏赐,晋侯受玉惰,也是不合礼法的。
叶形洗 清 规格:整体长14.5厘米 鉴评:青玉质。整体为树叶形,把手为附有两小叶的柄。刻有叶脉。非常逼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