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道不拾遗”下面往往会接“夜不闭户”这句话。这两句成语的意思是用来形容良善的社会风气,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。
“道不拾遗”这个成语来源于孔子的故事。‘韩非子-内储说下’说:“仲尼为政于鲁,道不拾遗,齐景公患之。” 春秋时代鲁定公时,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。起初做了中都,后来又升为大司寇。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、最有道德的人。他在职不到三个月,鲁国的政治就日渐清明,民间的风气也有很大转变。路上的行人,都遵守秩序毫不混乱。假使有人丢了贵重物品,老百姓也都不会背着他人收为己有。所以来到这里的游客如有遗失物品的,都不须报到官府就可物归原主。因为拿了别人遗留下来的东西,就是属于“不义之财”,要失德,要遭到报应。正因为有传统文化的教化和约束,古代的社会才能保持着比较高的道德水准。
然而,现在讲什么诚信呀,讲什么民风淳朴、道不拾遗呀,很多人都觉得无法想象了。因为现在的人们不再相信善恶有报,把传统的道德伦理说成封建糟粕。所以很多人为了追求物质利益,真的什么坏事都敢做。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都在变异,很多人随波逐流而不自知。然而就算经济真的发达了,一个道德沦丧的国家能真正强大文明吗?
如果要找回从前“礼仪之邦”的遗风,想真正的安居乐业,出路只有一个,那就是重新回归重德向善的传统文化。
|